脚下沾满泥土,心中积淀真情。在第二十个中国记者节来临之际,一年一度的“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如约举行,来自全省新闻战线位优秀新闻记者,从幕后走向台前,通过他们的亲历、亲见、亲闻、亲为,讲述河南故事、凝聚出彩力量。或负重前行、或沾着露水、或透着汗味、或带着泥土的芬芳……一个个用脚步丈量、用真情书写的好故事朴实无华、直抵人心,展现了新时代全省新闻工作者积极践行“四力”要求、认真履职尽责的良好形象,映射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原大地的时代变迁。
2018年9月1日,是个周六,54岁的李庆军在考勤机上留下最后的影像,再也没有回来。
他是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立案二庭原副庭长,被追授为全国模范法官、河南省优秀员。
采访时,推开他的卧室门,我愣住了,屋里弥漫着药味儿,墙边堆满成箱的透析液,口服药多得拿盆子装,“床头柜”一个是小冰箱用来保存针剂,一个是台式培养箱加热透析液,床边架着紫外线消毒灯。
怕耽误工作,他每天自己做四到五次腹膜透析,坚持了四年。他留下的19本日记中这样写道:“近日身体特别不舒服,感觉要出大事。我不愿亲人为我担忧,给他人带来精神压力。我尽可能弱化自己的病情,装作若无其事,我想像常人一样享受生活。班要继续上,工作要继续干……”
看着这些日记,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位重度的尿毒症病人。妻子劝他休假,他却说:“当法官不办案还有啥价值?”
在他生命的最后8个月,李庆军是全庭办案最多的法官。办公室的抽屉,一个塞满了药,另一个全是因难受和忙碌没吃上的早餐。
没人敢告诉他年迈的母亲,李庆军再也回不来了。老人以为儿子出远门办案了,天天站在门口,眼巴巴地望着。
报道刊发后,网上网下哀思如潮,人们称赞他是新时代人民的好法官,是既干净又干事的好干部。中央政法委向全国政法系统发出学习号召。
我不仅写李庆军,还作为报告团成员宣讲李庆军的先进事迹。从许多法官身上,我都看到他的影子。千千万万个“李庆军”,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他们的使命,这就是人民法官的初心。
2014年7月1日,我播出了这样一条消息,一个署名叫“党义”的人,交了3000元党费。之后每年“七一”,“党义”都交1000元党费。
2018年7月,“党义”被找到了!他就是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帘子布公司的党员王建勋。
2013年,一台进口喷气织机发生故障,外国专家说:“设备精密度太高,你们修不好。”没有图纸,王建勋硬是弓着身子,钻进了那个不足半平方米的空间里维修。两天后,设备正常运转。他却腰椎受损严重。我问王建勋:“为什么去冒险?”他说:“外国人能做的,咱中国工人也能做到。”
王建勋所在的帘子布公司是改革开放后国家第一批工业化重点项目xk星空体育,生产的尼龙66工业丝和浸胶帘子布,是飞机轮胎和汽车轮胎的骨架材料。现在,世界上每四个高端轮胎,就有一个使用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生产的浸胶帘子布。不仅如此,尼龙66工业丝还是国产舰船和航母缆绳的制造材料,是神五神六载人飞船返回舱降落伞骨架材料!
在王建勋的抽屉里,还存放有十几个都装着1000元钱的信封,那是他预备的特殊党费。
33年,他每天至少早来一个小时晚走一个小时,累计义务奉献1000多个工作日。33年,他进行了43项发明创造,把中国制造带到了世界各地!累计创效近亿元!
我深深地知道,无数个像王建勋这样守初心、担使命的员,推动我们的国家走进了新时代!
王杜娟是中铁装备集团的总工程师,我很好奇一个娇小的女子怎会和庞大的盾构机结缘?
王杜娟说,2001年大学刚毕业来到这里,她和同事根据外方图纸,加工一个简单的拖车钢结构件,结果发现100多处错误。可他们无权修改图纸,只能等着外国专家来处理。
外国专家人没到,先提出要求:中方负责交通食宿,住五星级酒店,每天要吃牛排,每天工作8小时,周末不加班,从出家门开始算工作时间,每人每天的工资1万元。可是,外国专家在井下待了半小时就开出“处方”,明明可以维修,外国专家的两个字“更换”,就要多花300万元。
王杜娟和同事都傻了,也怒了,她重重地把图纸摔在地上,发誓一定要造中国人自己的盾构机。在没技术、没指导的情况下,王杜娟和团队啃下一个个硬骨头。2008年,他们终于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盾构机。
坚守在设计一线年,王杜娟将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盾构机。在她身上我看到更多在科研一线奋斗的女性身影。据统计,女科学家已占中国科研人员总数的30%。生活中她们是女儿、妻子、母亲,工作中她们作为科研领军人物,以卓越的成就,在民族复兴的追梦路上,扛起了大国重器的一份责任,撑起了中国创造的一片天。
我这个人,从小就是倔脾气,大伙管我叫“倔驴”。我讲的是我在采访中遇到的另一位“倔驴”和他养鸡的故事。
在一次采访中,我遇到了一位边唱歌边养鸡的农民马林。几年前,他返乡创业,东拼西凑借了20来万元,不顾家人的反对,建了个小型养鸡场。由于缺乏养殖技术,马林每天辛勤打拼,却又欠下了20万元。
马林虽然欠下了不少钱,但没有放弃,仍然养鸡、唱歌。他告诉我,他还想当歌星。
经过多次采访,我俩逐渐熟悉了,我也领教了他的倔强。别人劝他放弃养鸡,他就俩字:“不中!”因此,我为他起了个外号“倔驴”。
为了记录“倔驴”的追梦生活,我不知在鸡棚里待了多少天,脑袋也被他随时随地的歌声震得嗡嗡直响,直到有一天,马林把我撵回了家。原来,柘城县马集乡政府要免费送他外出学习养殖技术。学习期间,马林可没忘了唱歌这个事。
终于有一天,马林接到外省选秀节目的邀请。他愣是抱着一只大公鸡到了现场,捧回了一个优胜奖。
我制作的纪录片《快乐养鸡哥》播出后,收获了河南新闻奖。马林也得到了贷款,鸡场越办越大。
如今,这个“倔驴”成了乡里的产业扶贫带头人,养鸡规模也发展到了1万多只,同时他还帮助安置了4个贫困户就业。他不仅成了脱贫致富的明星,还成了闻名十里八乡的歌星。
“倔驴”与“倔驴”,一个是执着追梦的农民,一个是县级融媒体中心的记者。从马林身上,我看到了千千万万像他一样追求美好生活的追梦者。而我,也有幸在这火红的时代、火热的基层,记录他们的点点滴滴,讲述亿万新型农民最动听的追梦故事。
一个西华县的农民,从上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致力于土壤污染治理。2016年,初见党永富时,他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采访中我才知道,坐在我面前的治土专家,最初没有单位,没有技术设备,更没有研发资金,是卖掉自家仅有的一头牛,花700元买了一套化工科技类的书籍,才开始了一生为土地奋斗的历程。
一步步走来,党永富四处请教,花了十几年的时间,经过无数次的试验,终于在2005年研制出了防治除草剂残留污染和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新技术。
从2005年至今,他带领的团队无偿治理显性受害土地800多万亩,累计推广预防隐性药害土地1.2亿亩,为农民挽回了上百亿元的经济损失。
已是全国人大代表的党永富有个习惯,见到谁都讲治土,慢慢地人们就开始叫他“土代表”。经过多年的呼吁,让这位“土代表”欣慰的是,去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土壤污染防治法》,标志着土壤污染治理开始有法可依。
在河南工作的四年间,我还采访过很多和党永富一样出彩的河南人:小麦专家茹振钢、裴寨村党支部书记裴春亮、“农民工司令”张全收……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他们是奋斗者的代表,也是千千万万出彩河南人的缩影。我很庆幸能够生长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在中原大地上,用我手中的笔,记录河南人的出彩故事。
在今年篮球世界杯的开幕式上,叶沙篮球队向全世界传递着叶沙的爱,他们是5个人的篮球队,但也是一个人的篮球队。
叶沙是一名喜欢打篮球的16岁少年,2017年4月27日因突发脑溢血不幸离世,他的父母将他的心、肝、肺、肾等脏器和眼角膜捐献出来,让7个人重获新生。叶沙生前一直有个篮球梦,5名受益人为了实现叶沙的篮球梦组成了叶沙队,他们要和职业女篮打一场比赛。而我用镜头记录下了他们为叶沙圆梦的过程。
叶沙队5名球员的球衣号码分别为20、1、7、4、27,这是叶沙捐献器官的日子,也是队员们重获新生的日子,还有一件16号的球衣留给了少年叶沙。穿上球衣参加比赛,意味着队员们是病人的身份即将公之于众,肝脏的受益人周斌告诉我:“别人能把器官捐献出来,接续生命,现在轮到我们去宣传,我们还要什么隐私?”
今年1月27日,WCBA全明星赛中场时间,5名球员站在球场通道候场,我看到周斌的眼眶湿润了,他用牙咬着嘴唇努力地克制着情绪,我瞬间被感染了。当叶沙队和女篮打比赛时,全场响起了激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那一刻,叶沙队圆梦了!叶沙圆梦了!肺脏的受益人刘福双手颤抖着,泪珠在他的眼眶打转,他大口地呼吸着释放着,像是在代替叶沙努力地感受着这一切。
2月21日,冬呱视频拍摄制作的《“一个人”的篮球队》发布,迅速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多家媒体转发,央视新闻联播用了近4分钟的时间讲述叶沙队的故事,全网的播放量突破亿次。
最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视频发布仅仅两天,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志愿登记的报名人数增加了23000多人。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名记者、一个媒体人的价值和力量。
郑大一附院旁边的居民楼里有一个“爱心厨房”。厨房的开设者,叫杜珊珊。而斜对面不远是郑大一附院小儿内三病房,里面80%以上的病人都是白血病患者,他们的饮食需要格外注意,服药期间可能一滴油都不能有,于是杜珊珊的爱心厨房以公益的性质出现在患者之中。但没有人知道,其实她也是一名白血病患者。
白血病人常用药的名字,叫做格列卫,一片200元,一年近30万元。在河南,格列卫已经纳入新农合重大疾病报销范围,患者只需要承担20%左右的费用。
一群人,是什么样的力量?家在郑州市伊河路的王大爷今年72岁,和老伴相依为命,两人行动不便,看病就医就成了个大问题。当时正值郑州市家庭医生政策实施,几名医护人员和我们一起来到王大爷家中,并准备好了签约手续。这并不是普通的一张纸,它代表着新医疗措施之一的家庭医生政策真正实施到了市民家中。这是一群人的力量,也是每一个人的力量。
杜珊珊告诉我,如果没有医疗政策的改革升级,她不会有坚强的力量勇往直前;家庭医生们也告诉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给了医护人员更大的发展空间,坚定了他们坚守岗位的信念。这些人,这些事,都只是健康河南的一个个缩影,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推动健康发展、建设健康中国的美丽画卷正铺展开来!
一双普通的绣花鞋垫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它是一位84岁的“悬空老人”送给我的。
什么是“悬空老人”?他们住在没有电梯的老旧小区里。老人们由于腿脚不灵便或者体弱多病,常年困在高层狭小的房间,没法下楼正常生活。
3年前的一天,郑州下了入冬的第一场大雪。我和同事们来到一个建于1985年的老旧小区。我们爬上5楼,来到81岁的郑家麟老人家里。他已经3个多月没有下楼了。郑大爷有严重的腿关节疾病,他拉着我的手说:“我每回一次家得爬76级台阶。不敢下楼啊!我就怕下去了就上不来了!”
从那天开始,我和同事们为这件事奔波了3年。3年寒来暑往,3年春风秋雨。我们跑了53个小区,采访了132位老人,写了61个版面的稿件,调查走访的路程相当于跑了17圈马拉松。
党委政府早已把老人们的难处看在眼里。最近两年,老旧小区加装电梯两次写进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我省相关部门也积极推进这项工作。去年年底以来,省、市、区三级加装电梯政策相继出台,郑州每加装一台电梯还能拿到最高15万元的补贴。
为加快政策落地,我们奔赴外省学习经验,不断开启“本地思路”;今年的省两会,我把“悬空老人”的话题带到了首次开辟的代表委员通道上。今年9月,老旧小区加装电梯首次获得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
前不久,84岁的王俊英老人走进大河报,送给我一双亲手做的鞋垫。她说,当天她是坐着电梯下楼的。我们是记者,把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挂在心上,是我们的使命;当好党委政府和百姓的“连心桥”,是我们的初心!
在鄢陵县,有这样一支基层剧团: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用拉道具的板车建成流动舞台,上山下乡为农民唱戏,也被称为“板车剧团”。几十年过去了,几代板车人始终秉承着上山上到顶、下乡下到底的精神,足迹遍及河南、陕西等7个省,为农民演出5万多场。没有明星大腕、没有华丽服装,甚至没有一个像样的舞台,他们是一群无名无誉的艺术家,却也是离农民最近的艺术家。
在我的采访路上,总能够碰到很多像他们一样的人,秉承一种信念,为他人带去色彩。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河南故事,这片土地上的坚守、奋斗和奉献始终是最闪亮的。
35岁的陈伟起是一名科幻作家,由于出生时患上重度脑瘫,命运给他的安排原本只是一张床和房顶的天花板。为了让奇思妙想以最快的速度变成文字,他用舌尖顶起下唇在键盘上使力。就这样xk星空体育,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像小鸡啄米一样在键盘上“啄”出了近百万字的作品。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有些人能给别人重建生活的勇气,有些人则给别人重建生活的机会。
有一个草根英雄叫王锋,2016年10月1日去世。王锋是方城县人,一个晚上他住的小楼起了大火,为了救人他三次返回火海。大火扑灭后,出现了这样一个奇迹:全楼20多人,除王锋外无一人伤亡。
正是这些用生命释放出的品格力量,给了我最持久的震撼和感动,也让我脚下有泥,心中有光。作为一名新华社记者,讲好真实而动人的中国故事,让越来越多的凡人微芒通过我们手中的笔,成为照亮社会不断前行的温暖火把,这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责任。
2011年5月7日,洛阳市栾川县潭头镇原副镇长马海明不幸去世。走在送葬队伍最前面的,是重渡沟的百姓。那些当年曾经骂过马海明的人,哭着说:“马镇长,我们今天是来给你道歉的。”
20年前的重渡沟很穷,马海明主动请缨开发重渡沟,发誓要让百姓依靠旅游富起来。然而,大多数人认为他是在吹牛,甚至有村民在墙上写下“马海明滚出重渡沟”。
村民王顺兴说,马海明喜欢来他家打扑克牌,谁输了,就翻个跟头,可几乎每次都是马海明输。原来,他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拉近和群众之间的距离。
勘察旅游线路,马海明曾经掉进悬崖,差点没命;没有开发资金,他抵押了房子,甚至把孩子的压岁钱都偷偷拿走了。1999年7月,重渡沟景区开业,百姓慢慢富了起来。
2000年8月,马海明调离潭头镇,百姓依依不舍。他说:“从今天起,我就是重渡沟的儿子,即使走到生命的尽头化成骨灰,我也要壮一棵重渡沟的竹子。”
马海明去世时才58岁。很久之后,妻子还拨打他的电话,跟女儿说:“你爸的电话为啥打不通,他为什么还不回来?”
2015年5月,我采写了长篇通讯《那山那水那沟那碑》,报道了马海明的先进事迹,引发强烈反响。
近日,以马海明事迹创排的豫剧现代戏《重渡沟》在全省巡演,该剧成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
前几天,我又去了一次重渡沟。在那片茂密的竹林里,许多游客说:“这竹子长得多好啊。”可他们哪里知道,这片竹木,就是马海明最后的归宿,他的精神永远留在了重渡沟。
我要讲的是一位乡村女教师的故事,她在位置偏远、条件简陋的乡村小学默默耕耘60年,村里数十家人祖孙三代、四代都是她的学生,她的名字叫朱天珍。
2019年6月19日,79岁的朱天珍老师上完最后一堂课,将要彻底退休。四五岁的孩童、不惑之年的男子、年近古稀的老人,他们从不同地方赶来,或坐或站,安静聆听。
朱天珍出生在信阳市浉河区吴家店镇的一个小山村。1960年9月,19岁的她走上了太阳坡村小学的三尺讲台。这一站,就是近60年。从代课教师,到民办教师、公办教师,再到退休、返聘,又一次成为代课教师,朱天珍把自己的一生无怨无悔奉献给了乡村教育事业。
每年冬天,朱老师总会提前拾些干柴,给孩子们取暖。看到孩子们冻得发红发裂的小手和小脸,她还会找来舍不得吃的猪油,小心翼翼地给他们抹上。孩子病了,没钱医治,她就自掏医药费。
2018年10月,朱老师患上了罕见的“肺隐球菌病”,经过一个多月的住院治疗,病情有所好转,但从此每个月要靠4000元的药物维持。朱老师出院后,再次微笑着站上讲台,从未给学校提过任何要求。在北京和上海的学生得知老师生病还在坚持上课xk星空体育,专程回到家乡看望朱老师。朱老师拒收了他们的捐款,转而建议他们把钱捐献给学校,给孩子们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朱天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个员和一名人民教师的初心,用60年如一日的呵护和大爱浇灌着大山深处的花朵,点亮了无数孩子的心灯!
平顶山市鲁山县瓦屋乡楼子河村摘掉贫困帽不过5年,就一跃成为河南省首批挂牌的“乡村音乐厅”示范村。这可是件新鲜事。
2017年11月22日,我和两位同事带着好奇心来到楼子河村。那天,正赶上2017年第一场雪,气温突降,村里停电,靠着两辆汽车前置大灯,我们拍下村民们的夜生活。当时,我被冻得抖个不停,竟在村里大妈们的怂恿下跳起了广场舞。
在村头,村党支部书记周营贤指着一块空地告诉我:“为了有个演出场地,大家自发捐出这块地建舞台。”每到周末,不管刮风下雨,志愿者们都会赶来上课,不少村民跑几里路也要过来学习。没想到,村民对文化生活的渴求这么强烈。
白天我们走村串户摸民情,夜晚我们就留宿在村民家里。乡村的冬夜清冷寂静,裹着棉袄和围巾,蜷缩在怎么都暖不热的被窝里,但想到老乡们对新生活的追求,心里却很暖和。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采访了60岁的刘画阿姨。她得意地告诉我,在文化志愿者的辅导下,现在她能用电子琴弹奏二三十首曲子。
被志愿者点燃了文化火种的瓦屋乡第六小学的孩子们,向我描画了他们对舞台的期待:“必须有个红红的地毯,后边挂个大牌子。”
村民们太需要一个文化舞台了!我们手机报制作的视频新闻《他们需要一个文化舞台》播出后,我省多部门联合发文,强力推进“乡村音乐厅”建设。
楼子河村富了,富的不仅是物质生活,更有文化生活。和楼子河村一样,中国还有千千万万个村庄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庆幸,自己是一名记录者和推动者。
今年8月,我有幸成为河南广播电视台“追寻初心——再走红二十五军长征路”采访团的一员,经过20多天艰苦跋涉,来到甘肃省泾川县吴焕先烈士的墓前。
他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的政委,1934年,带领队伍从信阳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
吴焕先19岁加入中国,领导群众闹革命。反动地主害怕了,血洗吴家。面对灭家之痛,他写下诗句:尽管敌人逞凶残,坚决斗争不投降。
红二十五军攻打七里坪,严重缺粮,吴焕先的妻子曹干仙把四处讨来的半袋粮食送到前线。战况紧急,吴焕先没能见上妻子一面。这些粮食曹干仙一口都没舍得吃,却在送粮回去的路上,活活饿死了,而她还怀有身孕。
吴焕先没有后人,但他的墓前摆满鲜花。我知道,献花的都是他的后人,都是千千万万先烈们的后人。
亲爱的前辈们啊,多想让你们看看今天的美丽中国,今日之中国,可是当年你们心中的模样?
今年盛夏,河南广电全媒体报道团追随红军长征的步伐,跨越豫陕甘三省十一个县市,行进5200多公里,推出各类报道1100多篇,引发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作为一名90后记者,我要用话筒和纸笔,把先辈们的英雄故事讲给大家听,激励人们坚定不移跟党走,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传承红色基因,让长征精神,代代传扬!